一周前,在上海援疆医疗队的穿针引线下,三位来自上海和浙江的专家为一名“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巴楚患者远程MDT多学科会诊讨论,让患者无需奔波,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家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建议。
暑假里,巴楚400名青少年及60名带队老师赴上海参加“手拉手”项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来到上海……以前想象不到的生活,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三个月内,援疆干部用“静安速度”化戈壁为印染园区,补齐巴楚棉纺织产业链中最后一环,巴楚县历史上第一米印染布从这里诞生。
似海深情,凝聚民心;如山厚望,激发奋进动力。2023年4月,第十一批静安援疆干部人才时刻谨记上海市委、区委和自治区党委各级领导的殷殷嘱托,奔赴巴楚、接续奋斗,用最短时间进入角色,用最快速度投入工作,全力开展产业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润疆等实事项目,在巴楚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援疆故事。
巴楚本地印染布即将量产!走进位于巴楚县工业园区内印染产业区,新疆际云染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机声隆隆、焊花飞溅,铲车往来穿梭平整厂区地坪。再过2个多月,这里就将建成投产,并可提供1200余个用工岗位。而在一年前,这里仍是一片戈壁。
“去年4月份刚到巴楚时,正是沙尘暴肆虐的时候,气候环境异样恶劣,而规划中的印染园区更是荒凉的戈壁,要建设一处崭新的工业园区难度可想而知。”巴楚县委、上海市援疆巴楚分指挥部指挥长曾魁介绍,巴楚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24万亩,是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南疆地区最大的棉花交易中心。但长期以来,当地产业发展大多围绕棉花买卖、纺纱、织布等原料初加工环节,难以创造出更高的产业附加值。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巴楚棉纺织全产业链,巴楚分指接过“接力棒”,仅用时3个月,整个印染园区厂房就从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并成功引入了首家印染企业——投资额达20多亿元的新疆际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有力促成了巴楚县构建育种—种植—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全产业链成型,铸就了巴楚在喀什地区棉花产业高地的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巴楚分指积极配套设施设备,为当地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如建设2万亩留香瓜种植基地,用于甜瓜种植和杂交种试验田建设。打造具有知名度的本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个、生态原产地品牌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扩大品牌体系建设规模。先后为现代农业产业园果蔬育苗及农产品检测中心、夏马勒乡制种基地、城南现代产业园水厂、红海景区等重要点位配套必要设施设备,进一步改造提升重点乡村民宿质量,为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建设青贮窑等储存设施。
此外,积极开发保育、保安、护理等公益性岗位500余个,大力实施产业援疆稳定就业补助、创业孵化园补助、有组织转移就业补贴等各类稳岗就业类项目,以此稳定园区及乡村生产车间人员就业,有组织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到喀什地区或疆外就业。组织当地企业参加喀交会、特色商品展销会、美食节、消费帮扶培训会、农产品产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积极向长三角地区推介巴楚蘑菇、留香瓜、罗布麻茶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截至去年10月底,销售产品金额达1900万元。企业、两新组织等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500余万元。
是静安区少年宫校外科技教师,也是第十一批上海援疆科技教师。去年来到巴楚后,克服当地学校材料不足、设备缺乏、网络不佳等情况,利用自身优势开设了“虚拟机器人”和“机械达人”专项课程,招募了一批对科技兴趣浓厚的学生,教授他们机器人软件编程、机械结构等相关知识。
短短数月后,带着这批孩子参加了“2023赛季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竞赛——ENJOY AI 2023虚拟机器人全国积分赛”,还斩获了来之不易的优异成绩。近期,还在开展“传帮带”工作,对由巴楚县教育局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14个科技联盟小学科技教师进行科技课程辅导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制作、调试机器人,希望以此模式,充分利用好上海来喀的优质教育资源,培训出当地教师队伍,让这些活动真正在巴楚校园落地、生根。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在静安援疆的赋能下,巴楚县教育工作结出高质量硕果——在静巴两地15所学校结对共建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打造“胡杨+正”“胡杨+善”“胡杨+悦”等校园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胡杨精神浸润校园;利用上海市教委来喀开展的“沪喀大讲堂”“戏曲进校园”“白玉兰携手小胡杨科普进校园”等活动,深入院校构建系列化本土课程和活动体系;邀请上海市回民中学、闸北八中、第一中学、市北中学4所内地学校和巴楚二中、八中联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国有我”主题演讲比赛;投入5000余万完成色力布亚镇第三中学建设,从而解决2100多名学生的就读问题。
医疗与教育同是“大民生”。过去一年,在援疆医疗团队的努力下,巴楚县当地百姓实施婚检6000人、孕妇唐氏综合症筛查1800余人次、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补助近300人次、城镇妇女两癌免费筛查1000余人,持续降低县域内居民群众的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启明行动”项目惠及当地听力言语和视力残疾儿童,为听力残疾儿童进行耳蜗手术、配备助听器,为视力残疾儿童进行特殊镜片定制及视力辅助等康复救助,均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输血”与“造血”并举,是贯穿静安民生援疆的新理念。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援疆医疗队员开展科室讲座及全院性专题培训40余场,参与专家会诊近600人次,危重病例抢救50余次,参加手术230余台,并赴学校、乡镇社区及卫生院开展技术培训及义诊活动近30次,培训及义诊覆盖近5000余人次;采用“师带徒”的实操带教模式,悉心指导当地医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部分领域有力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
另一方面,巴楚分指积极利用上海市教委等来喀开展的“沪喀大讲堂”“戏曲进校园”“白玉兰携手小胡杨科普进校园”“围棋进校园”和“阳光育人工作室巴楚职业学校站”等活动,让专家、老师深入巴楚学校,两地教育人为构建系列化巴楚本土的课程、学生活动体系出谋划策。同时,创设线上线下平台,充分运用好上海教育资源,结合援疆教师团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此外,在静安区委的大力支持下,还积极协调区直机关、乡镇、两新组织提供合适岗位,选派30名本地基层干部赴上海静安挂职培训3个月,深入接触和学习内地基层治理方法、经验和思维模式,为巴楚发展注入新活力;依托县委党校等各方资源,举办村干班、医疗技术、普通话、班主任(德育)骨干、心理健康取证等各类培训班,累计培训1876名基层干部、200名医疗专业技术人才、1221名教师。全年引进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农林牧等专业技术人才40名,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本地人才专业化水平。
通过沪喀两地合作办展,全国首个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巡回展览去年7月1日首次以常设展形式落户巴楚博物馆,不仅将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精神力量带到了喀什地区,带给了南疆各族群众,更进一步推动沪喀两地共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走深走实,打开红色文化宣传领域新局面,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据统计,从7月至今,博物馆参观人数已达7万余人次。
文化润疆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关凝聚力和认同感。围绕民族团结,巴楚分指以文化为根,推动更多文化润疆的载体持续“上新”,如邀请专家排演创作精品剧目,送戏下乡文化惠民;与五星体育、上海海港俱乐部合作,开展两地青少年足球交流活动;“沪喀联动,国球润疆”乒乓文化专题展走进当地中小学,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杂技团在各级文化阵地开展演出活动近30场,覆盖群众万余人。
青少年群体是文化润疆工作的重要对象。在去年暑假第六期沪巴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上,巴楚青少年们与同龄上海青少年同学、同游、同乐,共同感受不同艺术文化的碰撞,增进思想上的共鸣、文化上的认同、感情上的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项目在去年7月还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已有2000余名巴楚县青少年学生赴沪。
对于坐拥316万亩野生胡和千年遗址的巴楚县,一批批援疆干部都抱着带动更多人来此旅游、考察、投资的愿景,以旅游为契机,不断扩大本地特色影响力。如通过“引客入巴”活动,1450名游客搭乘“静安号”援疆旅游包机来巴游玩;精心组织马拉松赛、胡杨节、美食大赛等活动,邀请大世界吉尼斯为巴楚烧烤认证,利用各路美食大咖、旅拍博主以及B站、抖音等新媒体的引流推介效应,助力实现胡杨节开幕首日红海景区游客数突破5万大关;通过对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叶尔羌河”、少儿频道“潮童天下”巴楚行、东方卫视新闻频道“棉花的故事”等节目组来巴录制节目,进一步扩大本地对外辐射的知名度。
去年此刻,25名静安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整装待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援疆是“接力赛”,也是“拉力赛”,要持续奋进跑出加速度,才能不负使命、不负韶华。
今年此时,入疆一年,这批援疆干部全情投入、守正创新、开拓奋进、笃行不怠,已迈出三年援疆路坚实的第一步,分指以学促建、强化思想担当作为;主抓项目,严格把控全力推进;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凝心聚力,充分体现了静安干部“充满、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特质。新的一年,援疆力量将继续在巴楚县产业援疆、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援疆、文化润疆等方面发力,同时打造旅游大环线、筹建胡杨书院,发挥巴楚县本地自然优势和文化内核,助力当地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上一篇:地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16000万元)(7
下一篇:青海西宁:豹街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