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足知荣辱,人生虽然短暂,但却丰富多彩。中国人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有自己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成果的判别和要求,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观。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人生理想,信奉追求并享有立功、立德、立言、,立言传承的精神归宿。
我的专著《智者同行》一书巳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它与《文化精神》《在民族灵魂的深处》共同记载了我青年时代至耳顺之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的结晶。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勤于思考,在国家和民族遇上灾难的时刻,就会丧失创新的能力,将这些忧思告诫青年一代,需警钟长鸣!
在中国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核心,确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理想。儒家学说倡导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理想人格。面对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境地时,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则成为人们调剂、休养心境的苦口良药。在人生面对苦难、通往终极的道路上,印度佛教信奉的普渡众生、清心寡欲、大爱无疆、积德行善的彼岸世界填补了人们的心灵空缺,在中国成为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生精神领域的价值追求。
70年代末率先引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中国农村的改革。改革的政策效应给予了农民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的选择,这两宝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的成果是的农副产品连年丰收,使中国人开始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步入了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在富民强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快速轨道,开始由计划配置社会资源向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推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上广深城市发展可与西方大都市比肩。目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已步入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探寻人类文明发展出路,将是中国人应该思考、实践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百姓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尊严,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广大的中国农民、城市市民,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忧国、忧民、忧社稷,国事、家事、天下事,人人关心。
韶光易逝,回忆往事,说明青春已过,近耳顺之年,追忆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程: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央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所从事科研联络工作,投入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之中,那是一个人人有家国情怀,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美好年代;20世纪90年代下海创办《发现》杂志社、北京海外人才研究会,举办了“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国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等大型理论研讨会,并协助中国企业家赴美国考察、培训开展跨国经营;20世纪末开启了会展经济的事业生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创办了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北京春夏秋冬四季房展会、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及金融街论坛、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全球资本市场峰会等一批品牌展会和论坛,它们成为金融、房地产界的风向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在解决温饱之后,个人对社会在事业上做出贡献的不断追求。在工作实践中,我始终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进行不间断的学习思考。
1988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悬殊差距开始拉大,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不均,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改革遇到困境。我27岁时撰写了《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运用比较文化学关于人类文明诞生、交流、冲突、融合的原理,对世界各主要文化进行了探寻其兴衰的比较研究。在经世致用写作理念的指导下,我又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非经济制约因素及求解程序,提出了借助传统势能启动现代化,利用传统走出传统的观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三次出版,在文化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当年团中央向全国青年推荐的唯一社科类图书。
《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柏进行了批判。中国封建社会极盛而衰,当世界上出现更高一级的资本主义文明时,清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变更封建体制,顽固地拒绝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历史上形成中国人要面子,外国人要里子的朝贡制度,封建王朝通过各地诸侯和外国首领来朝拜,获得中央天子的尊严,朝贡表面上是四方属国向中央进贡土特产品,实际上中央要向各地赠送的东西已远远超过他们所呈上贡品的价值。封建王朝是以朝贡制度确立天朝大国榜样的力量,与周边藩属国家进行国际间交往的。科学技术带来的是标准一致的结果,与其他国家不分上下其断难接受。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清王朝的悲局与近代中国落伍的深层根源是文化的失败。
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格局下,中国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轨道。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日本作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的发展予以了支持。通过对日本“东方式资本主义”、美国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演化历史的研究,将两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对两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了提炼。
我已近耳顺之年,回顾历史,发现《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已被百度文库推荐为研究生参考书目。再度翻阅,感觉三十多年前的一些思考仍有现实的价值,特将此书推荐给广大读者。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时至天命之年,世界经济出了问题。当时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无法置身其外。在忧思和欣慰两种心情的驱使下,我将过去公开发表的一批文章,汇集成册,贯名《文化精神》。这场由经济领域先引引爆的危机,其深层结构是文化问题。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永远成不了世界强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撒切尔夫人的断言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对中国发展的低估,但这一声刺耳的警钟也需长鸣。信息社会的负效应即: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高度发达有一种把人们引向“低智商社会”深渊的倾向。低智商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人们乐于盲从却懒于思考,信任他人远胜于信任自己。这使我想起一个古老的笑话的启示:一位解差押解犯罪的和尚上府城。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又为他剃光了头,然后逃走。解差醒后发现少了一人,大惊失色,继而一摸光头,说道:“和尚还在,我没了!”在瞬息万变、错综交汇复杂的当代社会,小到个人,大至一个民族,都很容易“失去自我”,因此保持正确的方向感是最为重要的。
在确定一个民族的走向时,我们必须首先回答一个古老的宗教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成功民族都能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我是谁”。美国,没有人会否认它是最发达的西方强国之一,而它的个性又是如此的鲜明;德国,曾经两次“执着”地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的灾难,而一旦反省,又是如此“执着”地反对“纳粹主义”,并以这份“执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经济成就;韩国,其经济发展如此依赖于美日,但在“教科书”、“独岛”等问题上是如此旗帜鲜明地对日本说“不”!据说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具备了彩色电视机的生产能力,但为了抑制国内消费,韩国居然十年不建彩色发射台!十年的彩电出口创汇,换回国家建设所需的交通、通讯、能源、基础设施,这正是民族意识的生动体现。
回顾我们的发展历程,很庆幸我们的民族没有陷入长期动荡,甚至像原苏联那样解体,而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中庸”、“和谐”精神又是如此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在担忧下一代由于“哈韩”、“哈日”现象而忘记“我是谁”。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没有一个崛起的大国不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一味模仿他人而丧失自我是十分危险的,比如“东施效颦”,比如“邯郸学步”-----在文化贸易领域中国一直处于逆差。有人说“文化赤字”越来越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短板,怎样看待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财富积累,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生产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民族。面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相互依存格局中出现的危机,应以大国文化观的意识审视判别。危机是由经济引发出的文化问题,是对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再次考量。面对危机到来的挑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应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力量。中央政府审视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是对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外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对此,我感到振奋和欣慰,因为在二、三十年前,我曾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过思考。精读审视后,发现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研究观点现在看来仍具有历史、时代的价值,可立言传承。
我曾倡导知识分子要坚持“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践理念,《文化精神》从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及中国文化复兴的出路;在对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中,中国应以全球化的视野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
九十年代至今,我继续专注于对中国文化本源与人类文明出路的深度思考。我认为未来的世界文化既不会是全盘西化,也不会简单而言是“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它将呈现出一体化和多元化共存的趋势。一体化意味着世界文化将成为一个整体;多元化则表现为各民族文化的共存。我们应以自己的努力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
时逢新冠疫情曼延全球,人类面临重大灾难性的挑战。自己已近耳顺之年,再度翻阅两本专著,似感当年所述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对分析当下“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有些启发。特别是对破解东西方文化冲突及长久形成的固化格局,有一定的借鉴。传统是一种可供借助的资源,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新媒体《今曰头条》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写作平台,我从传统文化、文明出路、读史睿智、趣闻逸事等四个方面对民族复兴与文明出路的时代课题再度进行思考。本书的写作内容,记载收录我前半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生活阅历、工作事业的成就,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引起共鸣,与《智者同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进取的民族性格。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奋发图强的动因来自于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也来自于过去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累。汉唐盛世中国封建社会拥有当时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这段文明输出远大于输入,汉唐雄风的伟大的统一力和海纳百川的对外开放光荣的历史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基石。
《智者同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衰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中央集权制的举国体制和义务本位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天下主义,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将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的文化力量。希望主要观点,能够传承社会。这也许就是一个知识份子在精神层面的真实写照。人的生命无法延长,加宽、不断注入创新的思想内容,就会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让我们共同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视野,探寻人类文明的出路;用修筑长城传承下来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出路进行睿智的思考。